中科院院士魏辅文:人类应该向大熊猫学习
2018年11月7日至11月11日,大熊猫保护与繁育国际大会暨2018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年会在成都举行。今年的会议无论是办会规模还是嘉宾数量,均较往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本次会议不仅公布了最新的大熊猫数据,而且参会嘉宾还围绕大熊猫就地保护与野化放归、饲养与繁育、营养与行为、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发展、公众教育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11月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就大熊猫保护和最新研究成果等问题接受了《看熊猫》杂志的访问。
△魏辅文(沈芳菲/摄)
谈本届大熊猫保护与繁育国际大会:
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0月29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在成都揭牌,本届大熊猫保护与繁育国际大会是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盛会。魏辅文认为,本次会议将管理者、科研工作者以及基层的保护工作者汇聚一堂,大家共同探讨未来国家公园的建设及大熊猫的保护科学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我们国家的大熊猫保护管理以及科学研究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对于本次大会的评价,魏辅文还表示:在本次会上大家一起交流了许多新的成果,大熊猫适应性进化、栖息地破碎化对大熊猫的威胁、圈养大熊猫的繁育等研究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这些新的研究成果未来会对国家公园的建设提供更多的支撑。除此之外,本次大会也达成了一些新的共识,“通过这次大会,管理部门、科研工作者、一线的保护工作者,大家共同商议未来大熊猫的保护,总体来讲,大家还是认为熊猫的保护要以就地保护为核心,以迁地保护为辅助,经过两只手都要抓的形式来真正实现大熊猫的科学保护和管理。”魏辅文说到。
△视频:魏辅文谈本届大熊猫保护与繁育大会
(沈芳菲/摄)
谈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碎片化:
放归是重要解决手段
根据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显示,大熊猫栖息地被割裂成为了33个斑块,相应的我们大熊猫的野生种群也被分割成33个局域种群,其中22个局域种群的数量小于30只,这将给大熊猫的生存带来威胁。“特别是相岭山系的小种群,大相岭和小相岭受到了大渡河和108国道的隔离。我们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它的遗传隔离比较明显,大渡河两边的这两个种群它们之间的遗传交流非常的少,108国道两边的种群遗传有交流,但是会受到一些限制。”魏辅文介绍说。
对于大熊猫栖息地碎片化的问题,魏辅文认为,应该采取两大措施。第一个措施是在小种群区域增加一些新个体,也就是放归。魏辅文表示,放归是拯救小种群最重要、最快捷的一种手段。“那么,该选择什么样的熊猫去放归呢?应该关注到的一个就是遗传背景问题,尽量选择与它们背景相似的种群熊猫去放,把个体放到地方种群上去,这是非常关键的一块,如果遗传背景相差很大,有可能出现遗传方面不兼容的现象。”魏辅文提醒到。第二个拯救措施就是把一些没有联通的栖息地通过人工修复的方式把它们连接起来。目前,四川省林业厅正在小相岭做栖息地的恢复,把之前没有连接起来的小种群连接起来。
除此之外,魏辅文还提到,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到底什么是小种群,怎么合理地、科学地划分小种群。有些种群看似只有几个,它们可能是从其他地方迁移过来的,还没有完全成为独立的种群,这样的一些个体应该更多地去关注。
谈最新科研成果:
大熊猫的经济价值达20多亿
对于大熊猫的研究,科学家们从未停止过探索的步伐,同时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谈到最新的的科研成果,魏辅文表示,最新的成果已经有很多很多了,比如:大熊猫种群历史的变化跟气候的变化和后来人类的活动有关;大熊猫为了适应竹子而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通过基因分析法找到伪拇指形成的原因;大熊猫看上去很懒,是因为它为了适应竹子而产生的生理和代谢方面的变化,大熊猫通过适应性性状的调节,来维持较低的能量消耗而适应低营养、低能量的竹子……这都是一些新的研究发现。
在采访中,魏辅文还提到了一项比较有意思和有意义的研究,那就是科学家们评估了大熊猫能够产生多少经济效益。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问保护大熊猫有啥用?投入那么多钱保护大熊猫值不值?魏辅文从生态系统服务这个角度给出了答案,他表示:“大熊猫是旗舰物种,具有伞护功能,在大熊猫的栖息地,除了大熊猫,还有很多的野生动物,保护大熊猫的同时也保护了它生存区域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很高的,通过科学家估算,全世界每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到了125万亿美元。我们评估大熊猫在中国的生活区域里面,每年产生的价值高达20多亿元,投入和产出比在10倍以上。保护大熊猫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来讲是物超所值的,这样就能很好地让人们理解大熊猫的保护、生态系统的保护是很重要的。”
关于大家都比较关注的大熊猫身上是否还存在未解之谜,魏辅文的答案是肯定的。目前科学家们还未攻克的难题有:为什么雌性大熊猫在受精以后,受精卵不会马上着床?为什么大熊猫母幼重量比是最小的,只有千分之一?大熊猫的黑白外表是怎么形成的及其功能是什么?等等。这些都需要科学家们一步步地去尝试和探讨。
谈大熊猫进化:
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尽头
之前有人提出“大熊猫进化已经走到尽头”的说法。魏辅文认为,这其实是一个比较悲观的论调,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的尽头,而且我们国家一直在通过一些方针政策和投入来拯救大熊猫。
“关于大熊猫是不是已经走到进化的尽头,我们需要从科学上去界定它。到底该怎么去界定?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去论证这个物种它本身生物学的问题。”魏辅文表示。
首先从大熊猫的繁殖率来看,之前人们会认为大熊猫繁殖率低,但是最新的大熊猫数据显示,无论是圈养大熊猫还是野外大熊猫,数量都是逐年递增的。魏辅文在采访中认为,现在我们要从种群的数量到种群的质量上去控制它繁育。其次是人们认为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低。魏辅文表示: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其实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并不低,比金丝猴、江豚、白鳍豚等都高。遗传多样性并不是一个影响大熊猫走到进化尽头的一个因素。第三是大熊猫的种群数量,魏辅文给出了科学数据来证实大熊猫的种群数量是持续增长的。他表示:我们从生物科学这个角度做了推算,大熊猫的种群类增长率是2,是大于1的(等于1表示种群数量比较稳定,小于1表示种群数量处于衰减状态),大熊猫从这个角度来讲是稳中带升的。
因此,各种证据都证实大熊猫从生物学本身来讲,它是一个适应者,并不是说大熊猫本身不行,影响大熊猫最大的因素就是人类的活动。现在我们把栖息地保护好了,大熊猫是能够长期与我们人类和谐生存的。
谈大熊猫生存智慧:
人类应该向大熊猫学习
一般人们对于大熊猫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它们呆萌可爱的形象上面。但是,魏辅文认为,大熊猫的适应能力很强,它能够随着环境的改变来转变自己的食性而生存至今。
大熊猫从生物进化学的角度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型,因为它从800万年走过来,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食性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原来大熊猫是吃肉的,现在它们只吃竹子。相对于它们原有食肉这个食性来讲,竹子营养是要低得多,所以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必须改变自己的食性来适应这种食物,因为不改变自己就只能灭亡。跟大熊猫同时期的许多动物都灭亡了,比如剑齿象、剑齿虎等。大熊猫为了适应竹子,它们到底发生了哪些方面的改变呢?魏辅文表示,通过研究发现,大熊猫从形态、行为、遗传、肠道微生物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改变。
大熊猫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其实是一种生存智慧。魏辅文认为,我们也应该向大熊猫学习,只有不断地改变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策略,顺应时代,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看熊猫》杂志 谢华萍/文 图据@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号外~号外~
《看熊猫》杂志新鲜出炉啦~
《看熊猫》是一本以大熊猫命名的杂志。里面有萌萌的大熊猫,也有关于熊猫的科普知识,是一本图文并茂、生动活泼,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杂志。
订阅方式:长按识别上图中的二维码或者点击页面底部“阅读原文”选择购买。